6月1日,乌克兰军方展开了代号为“蜘蛛网行动”的军事行动,目标是俄罗斯后方的图-95、图-160和图-22M3战略轰炸机,意图对这些轰炸机进行大规模的“灭口”打击。此次行动的规模和目标的战略重要性,让这次打击成为了一次不可忽视的事件。
这些俄罗斯战略轰炸机的基地远离前线公里之外的地方,原本认为乌克兰的无人机打击范围无法触及如此遥远的目标,然而这次袭击却打破了常规。乌克兰在策划这次行动时,投入了长达18个月的时间,利用间谍渗透俄罗斯境内,成功完成了出其不意的打击。更值得一提的是,乌军在打击之后迅速撤离,避免了被抓获的风险,实现了完美的“来无影去无踪”。这一行动的时机也十分巧妙,正好处于俄乌即将举行第二轮和平谈判的前夕,乌克兰显然通过这次袭击,既展示了自己的特种作战能力,也在外交上寻求更多的筹码。
乌克兰此举不仅是一次军事上的胜利,更在外交上巧妙布局。通过这一行动,乌方不仅给俄罗斯造成了巨大的损失,还在谈判桌上增加了自己要价的筹码。乌克兰意图通过展示自己的作战能力,向西方国家证明其持续抗争俄罗斯的能力,从而争取更多的国际支持。
目前,俄罗斯国防部承认乌克兰无人机的攻击确实击中了5个基地,但也强调在伊万诺沃、梁赞和阿穆尔州的袭击遭遇了成功防御。尽管如此,乌军的无人机在伊尔库茨克和摩尔曼斯克的基地取得了显著战果,虽然俄罗斯方面并未承认乌军摧毁了41架轰炸机,但乌克兰方面的情报人员透露,至少13架战略轰炸机被彻底摧毁,其他战机也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损伤,损失的估计总额高达70亿美元,约占俄罗斯战略轰炸机总数的34%。
然而,乌克兰的说法和俄罗斯的官方立场之间有一定的差距,双方的声明都存在夸大或缩小事实的情况。由于无法独立核实所有细节,究竟损失情况如何仍需进一步确认。能确定的是,图-95“熊”式轰炸机、图-160“海盗旗”轰炸机、图-22M3“逆火”轰炸机以及A-50预警机等,都是这次乌军打击的重点目标,都不同程度地遭遇了损伤。图-160和图-22M3虽然尚有一定的新建能力,但图-95的损失却难以弥补,因为其生产线已经关闭,现有的战机还需要依靠拆解其他同型号飞机的部件来维持战斗力。每损失一架,俄罗斯就失去了一架无可替代的战略资产。
在一些乌克兰无人机的视频中,能够正常的看到一个很独特的现象:俄罗斯的战略轰炸机上竟然铺满了轮胎。这些轮胎的作用,理论上是为了提供一种临时的、低成本的防护手段,减少无人机攻击带来的冲击力和对飞机核心部件的破坏。尽管这种保护措施似乎看起来颇为廉价,但在实际应用中,它显然未能起到应有的作用。俄罗斯竟然用这种方式保护自身的战略轰炸机,令人不禁疑惑,难道俄罗斯真的到了如此捉襟见肘的地步?
事实上,经济因素确实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,但更为关键的是,俄罗斯在战略部署上存在一定的轻敌情绪。然而,这背后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:美国设下的战略陷阱,尤其是《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》中的某些规定,实际上为乌克兰的这次成功打击提供了条件。
2010年,美国与俄罗斯签署了《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》,该条约要求双方对战略核武器进行限制,不仅包括核弹头本身,也包括能搭载核弹头的战略轰炸机。为了确认和保证条约的透明度和可核查性,双方同意,战略轰炸机必须暴露在外,不可以使用机库遮挡,以便卫星能够监控双方部署的轰炸机数量和位置。这一协议对俄罗斯而言,似乎是一个双赢的选择,因为它不仅能在不花费过多成本的情况下限制美国的核武库,还能获取有关美国核部署的情报。然而,俄罗斯的这一“公开家底”行为,实际上给乌克兰提供了可乘之机,让其能够精准打击这些目标。
签署该条约的好处对俄罗斯而言是显而易见的:首先,条约规定双方将战略核弹头数量限制在1550枚以下,战略核力量的规模得到了有效限制,俄罗斯在核力量上与美国的差距得到了缩小。其次,条约还要求双方通过数据交换和卫星核查等方式,分享核武器的部署信息,这为俄罗斯提供了免费的美国核武器情报。最后,条约也有助于俄罗斯在国际社会树立一个“爱好和平”的形象。然而,这一切的代价就是,俄罗斯的战略轰炸机也被曝光在外,成为他国监视的目标。
早在苏联时期,俄罗斯就习惯将战略轰炸机露天部署,原因主要在于冷战时期的军事学说要求轰炸机能够迅速响应、快速起飞。而户外停放的方式无疑有利于提高作战准备的效率。即便俄罗斯如今拥有建设防护设施的条件,但由于成本高昂,俄罗斯选择继续沿用这一传统部署方式。
然而,问题的重点是,俄罗斯未曾预料到,虽然这种部署方式有其历史原因,但却也暴露了其致命的弱点。这一战略决策,使得俄罗斯的战略轰炸机暴露于无人机攻击的威胁之下。对于中国来说,这一教训也值得深思,无论外部局势如何变化,始终要保持对自家战略资产的高度警惕,确保其得到最有效的保护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加多